近期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工作中的舆情监测要点

近期,多部门联合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依法纠治虚假招聘、就业歧视、违法收费等违法行为。为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网-信部门或担负相关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舆情监测的“前哨”与“探针”作用,主动发现线索、回应社会关切、评估整治成效。现就该工作过程中,应如何展开舆情监测来配合整顿工作,整理如下:

截图 2025-08-21 11.19.12-fullpage.png

一、 聚焦核心,主动发掘违法违规线索

专项行动期间,舆情监测的首要任务,是主动出击,将自身打造为精准发现违法违规线索的平台。工作重点应围绕通知中明确指出的几类突出问题展开。要通过对社交媒体、投诉平台、地方论坛的重点布控,主动搜集和发现网民曝光的各类违法违-规线索。特别是要加强对“黑中介”、“收费内推”、“培训贷”等招聘陷阱相关内容的监测,锁定具体的涉事企业和平台。同时,要重点监测和抓取那些在招聘信息中包含“仅限男性”、“3-5岁以下”等明显歧视性内容的案例。此外,还需高度关注关于“简历被贩卖”、“求职后接到大量骚扰电话”的投诉,以追溯可能的个人信息泄露源头。

二、 跟踪反馈,评估平台主体责任落实情况

舆情监测需将各大主流招聘网站和平台作为重点监测对象,以评估其“自查自纠”的落实情况。要通过观察其平台规则的修订、对违规账号和信息的处置公示、以及用户对其平台整改成效的实际反馈,来判断平台主体责任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那些在专项行动期间,仍然被网民集中“吐槽”整改不力、虚假信息泛滥的平台,应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并及时将相关舆情通报给业务主管部门,作为约谈或处罚的依据。

三、 把握全局,研判社会反响与潜在风险

除了聚焦具体问题,舆情监测还需从更宏观的视角,把握社会各界对此次专项行动的整体反馈。要分析舆论是普遍支持、认为“大快人心”,还是担忧“一阵风”、“治标不治本”。准确把握公众的期待与评价,有助于评估行动的社会效果,并为后续的宣传引导提供方向。同时,也要对整治行动可能引发的次生舆情进行前瞻性研判,例如,是否存在部分企业因合规压力而大幅缩减招聘岗位的讨论,或是否存在一些正常的灵活用工模式被误读等。对这些潜在的舆论动向进行预判,有助于及时调整和优化工作方法。

四、 建立联动,推动舆情成果向治理效能转化

舆情监测的价值在于应用。必须建立一个“监测-移交-处置-反馈”的工作闭环。对于监测发现的明确违法违-规线索,要建立与人社、市场监管等业务主管部门的快速信息通报和线索移交机制,将线上发现的舆情线索,转化为线下精准执法的有效依据。同时,要协同宣传部门,主动、定期地向社会公布一批查处的典型案例,通过以案说法,既能形成有力震慑,也能进行风险教育,更能向全社会展现专项行动的决心和成效,争取最广泛的舆-论支持。最终,还要对监测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复盘,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提供坚实的数据和民意支撑。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