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禁烟相关舆情的注意事项

监测控烟相关舆情,是指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掌握社会公众对控烟政策、法规执行、公共场所禁烟状况及烟草危害的认知与态度,而进行的专项舆情监测与分析工作。此项工作不仅是评估控烟成效、发现监管盲区的依据,更是在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应对新型冲突、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控烟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一环。

截图 2025-08-21 13.39.58-fullpage.png

一、 当前控烟舆情的主要矛盾与风险

当前,控烟相关舆情已超越了简单的健康与个人选择之争,呈现出更为复杂和棘手的风险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各地控烟法规的差异性与公众普适性期待之间的矛盾。我国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室内公共场所禁烟法规,各地立法进度和严格程度参差不齐。然而,受先进地区观念和持续健康科普的影响,网络舆论已普遍形成室内公共场所应全面禁烟的道德期待。当一个发生在法规模糊地带的室内吸烟行为被曝光时,法律规定与公众情绪之间的巨大温差,便会立即引爆激烈的舆论冲突。

其次,是部分自媒体为获取流量而对冲突的刻意放大。禁烟话题因其天然的争议性,已成为一些自媒体和网络博主吸引关注的工具。他们热衷于拍摄和剪辑充满戏剧冲突的劝阻吸烟视频,并常常在发布时,刻意隐去当地法规的实际情况,将问题简化为吸烟者或经营者的个人道德问题,以此煽动公众情绪,获取流量。这种行为极大地激化了社会对立。

最后,是控烟执法的现实困境与公众高期待之间的落差。即便在有明确法规的地区,控烟执法也面临取证难、处罚轻、执法力量不足等现实挑战。公众通过网络看到的,是个别极端案例,并据此形成了对执法部门迅速有力介入的高期待。现实中执法的复杂性,使得这种期待常常落空,从而引发对政府部门监管不作为的负面舆情。

二、 舆情监测的重点内容与方向

面对上述新形势,舆情监测必须更加精准和深化,其工作重点应包括:

聚焦于冲突性内容,并进行关键要素分析。对于网络上引发热议的劝阻吸烟类视频或帖子,不仅要关注事件本身,更要对其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事件发生的具体城市,当地现行的控烟法规,以及内容发布者的历史行为模式,以此精准判断舆情的真实性质,是普通民生投诉还是有意的流量炒作。

密切关注关于控烟法理与情理的公共讨论。要系统收集和分析舆论场中,关于特定场所(如餐厅、棋牌室)是否应该禁烟的各类观点,特别是那些混淆了不同地区法规的言论,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公众的真实认知水平和法律知识盲区。

识别系统性制造和放大冲突的账号。对于那些长期、专门发布此类冲突内容的自媒体账号,应建立专门的分析库,识别其背后是否存在商业化运作的痕迹,为与平台协同治理提供依据。

三、 工作建议与引导策略

在舆情回应中,必须坚持“法理”与“情理”相统一的立场。

当一个发生在法规模糊地带的吸烟冲突事件成为热点时,相关部门的回应,必须做到层次清晰、立场坚定。首先,要客观、清晰地向公众说明本地现行的控烟法规具体是如何规定的,这是回应的法理基础,有助于公众理解当前执法的边界。但绝不能止步于此,更不能说出类似“此处没有规定禁烟,我们管不了”这样的话。在说明法规之后,必须立即、鲜明地表明政府倡导健康生活、建设无烟环境的坚定立场。要从健康科普的角度,阐明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即使不违法,也同样是对他人健康的侵害,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这种“法理上说明白,倡导上站稳位”的回应,才能既尊重法律事实,又体现政府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加强普法宣传,主动管理认知差异。政府部门应主动、持续地向公众科普全国及各地控烟法规的现状和差异,可以通过制作可视化产品等方式,降低公众因认知差异而产生的不必要冲突。

联合平台,对恶意引战的流量行为进行规制。网信部门应指导各大内容平台,对那些以挑起对立、收割流量为目的、恶意剪辑和歪曲事实的禁烟主题内容,进行识别和处置,鼓励和扶持真正以科普和文明倡导为目的的控烟内容。

推动社会共治,倡导文明先行。在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地区,政府部门应更大力度地倡导和推广无烟餐厅、无烟单位等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授予标识、媒体宣传等方式,鼓励和表彰那些主动承诺并实现室内全面禁烟的商家。引导公众用消费行为来投票,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文明水平的提升。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