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市场监督管理、卫生健康、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需要围绕新业态、新渠道、新场景下不断涌现的食药安全风险,开展一系列舆情监测、风险研判、科学普及等工作。本文将介绍新形势下的近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舆情监测要点。
一、 食品安全领域的监测要点
当前,食品安全舆情已从传统的生产环节,向更广泛的消费场景和公众心理层面延伸,监测工作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这依然是食品安全舆情的“重中之重”和绝对红线。需对涉及“学校食堂”、“学生餐”、“校外托管”等关键词的负面信息,进行最高级别的实时监控。任何关于食材质量、后厨卫生、学生集体不适的线索,都必须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
- “预制菜”进校园与进餐厅的争议:随着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在餐饮和集体用餐单位的普及,已成为新的舆论焦点。监测需密切关注公众关于预制菜的知情权、选择权、营养健康及添加剂等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围绕“预制菜进校园”话题,极易引发家长的普遍焦虑和抵制情绪。
- “网红”探店与后厨直播引发的舆情:短视频平台上的“美食博主”探店,已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监督力量。要重点监测由这些博主曝光的、具有高流量的餐饮单位后厨卫生问题(如食材过期、环境脏乱、操作不规范等)。这些“可视化”的证据,冲击力强,极易迅速发酵为热点事件。
- 食品添加剂与“科技与狠活”的社会焦虑: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和不信任感,在网络上仍有深厚基础。需监测那些将合规的食品工业技术,恶意“妖魔化”解读的言论,警惕其引发对整个食品工业的不必要恐慌。同时,对非法添加(如瘦肉精、苏丹红)的曝光,要作为重大线索进行处置。
- 进口食品安全与地缘政治关联风险:受国际关系影响,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安全问题,会被舆论置于“放大镜”下审视。需对涉及核污染、疫病、关税壁垒等相关的进口食品舆情,保持高度敏感。
二、 药品、医疗器械及化妆品安全领域的监测要点
此领域的舆情,专业性与民生性交织,风险点更为集中和隐蔽。
- 医疗美容领域的乱象与事故:这是当前最高发的舆情风险点之一。监测需全面覆盖社交媒体(特别是小红书、微博),重点发现关于无资质机构和个人非法行医、使用假冒伪劣的注射针剂(如肉毒素、玻尿酸)和医疗器械、以及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医疗事故的投诉与曝光。
- 网络销售处方药的合规与安全问题:随着线上购药的普及,需密切监测是否存在网络平台或个人,违规销售处方药、滥用医保结算、以及销售来源不明或假冒伪劣药品的线索。
- “网红”药品(如“减肥神药”)的滥用与黑市交易:针对司美格鲁肽等全球性“网红”减肥药,要重点监测其在社交媒体上的“用药经验分享”背后,可能存在的无处方滥用、假药劣药泛滥、以及严重不良反应的个案报告,警惕其从个人用药问题,演变为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 化妆品线上“种草”与虚假宣传:监测美妆博主、网红主播在直播带货或“种草”笔记中,是否存在对化妆品功效进行虚假、夸大的宣传,甚至暗示具有医疗作用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 工作建议与联动机制
首先,监测关口必须前移,变被动处置为主动发现。要将舆情监测视为主动发现违法违规线索的“天网”,而非仅仅是应对危机的“警报器”。
其次,要强化对新兴渠道的监测能力。必须将短视频、直播电商、私域社群等新渠道,作为与传统媒体同等重要的监测阵地,并深入理解其传播规律。
再者,要大力加强权威、通俗的科学普及。面对公众的焦虑和认知盲区,监管部门必须联合权威专家和媒体,主动、持续地开展科学易懂的科普,用高质量的正面信息,对冲网络上的不实和有害信息。
最后,必须建立高效的“监测-研判-移交-处置”联动机制。对于监测发现的明确违法违-规线索,网信、市场监管、卫健、药监、公安等部门必须实现快速的信息共享和线索移交,形成线上发现、线下打击的治理合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