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工作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网信、宣传、市场监管、统战等单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需要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信心、保护合法权益,开展一系列舆论监测、议程设置、风险防范工作。做好该项工作,意味着舆情工作已从传统的、被动的风险应对,上升为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主动性、战略性、建设性工作。

本文结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来谈谈舆情工作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截图 2025-08-22 09.57.17-fullpage.png

一、 主动设置议程,为民营经济发展“扬清”与“正名”

《意见》明确要求,“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舆情工作的首要作用,就是主动作为,通过权威、生动的正面宣传,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扬清”与“正名”,有力回击和澄清社会上存在的各类错误论调。

  • 讲好民营经济贡献故事:要系统性地策划和传播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巨大贡献。要善于将宏观数据,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企业发展案例和企业家奋斗故事,在全社会范围内,牢固树立“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正确认知。
  • 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要深入挖掘和宣传那些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典型。通过树立正面榜样,引导社会舆论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民营企业家群体,破除对民营企业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二、 精准监测预警,为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护航”与“亮剑”

《意见》明确提出,“依法打击以负面舆情为要挟进行敲诈勒索等行为”。舆情监测工作必须发挥“前哨”和“探针”的作用,成为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坚实盾牌。

  • 及时发现和处置“黑公关”与“网络水军”:要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对针对本地重点民营企业、支柱产业的负面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要善于通过溯源分析、关联分析,识别出那些有组织的、恶意的、以攻击企业为目的的“黑公关”行为和“网络水军”活动,并及时将线索移交公安、网信等部门,依法依规进行严厉打击。
  • 坚决打击“舆情敲诈”违法犯罪:对于那些以发布负面信息为要挟,向民营企业实施敲诈勒索的违法犯罪行为,舆情监测是发现线索的关键一环。要主动作为,将监测发现的可疑线索,作为专案进行研判,并与执法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做到露头就打,切实保护企业家的财产安全和企业声誉。

三、 畅通沟通渠道,当好政策解读与民意反馈的“桥梁”

《意见》强调要“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和“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舆情工作在其中扮演着双向沟通的“桥梁”角色。

  • 做好惠企政策的“精准滴灌”:要通过对企业社群、行业论坛的监测,了解民营企业对各类扶持政策(如减税降费、融资支持、人才引进)的知晓度和理解度。针对舆情中反映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解偏差等问题,协同业务部门,开展更具针对性、更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和宣传,确保好政策能真正惠及企业。
  • 汇集和反映企业的“真实声音”:要将舆情监测作为收集民营企业诉求和建议的重要渠道。对于企业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权益保护等方面,通过网络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要进行系统性的归集、整理和分析,形成高质量的舆情专报,为政府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四、 在危机事件中维护公平公正的舆论环境

当民营企业自身发生负面舆情时,政府的舆情工作并非要“拉偏架”或“搞地方保护”,而是要努力维护一个公平、公正、基于事实的舆论环境。

要引导舆论依法依规、客观看待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偶发问题,防止因个案而引发对整个民营经济的“污名化”和“标签化”攻击。要及时、准确地发布政府在事件中的监管和处置信息,展现政府不缺位、不越位的法治形象。通过科学、专业的舆论引导,帮助企业在法治轨道内化解危机,修复声誉,从而保护和稳定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


舆情工作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战略性、建设性的关键角色。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主动的正面宣传,为民营经济“扬清”与“正名”,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通过精准的监测预警,为企业合法权益“护航”,坚决打击“黑公关”和舆情敲诈;通过双向的沟通,当好惠企政策解读与企业诉求反馈的“桥梁”;并通过科学的引导,在危机事件中维护公平公正的舆论环境,从而全面提振市场信心。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