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监测主题,在舆情监测工具的实际操作中,通常简称为“主题”,是指用户为实现对某一特定事件、人物、机构或议题的精准、持续性信息追踪,而在监测系统中设定的一套包含监测标签、关键词组合、信源范围、预警规则等要素在内的、结构化的“监测指令集”。它是舆情监测工作的基本作业单元,其设定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精准性,直接决定了舆情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 舆情监测主题的核心构成要素
一个功能完备的监测主题,通常由以下几个核心要素构成,它们共同定义了“监测什么”和“如何监测”。
- 监测标签和关键词组合:
这是主题的“灵魂”,是识别相关信息的核心依据。它并非简单的词语罗列,而是一套运用了布尔逻辑(与、或、非)的、具有层次性的语法组合。具体规则可参考监测系统说明手册。
- 核心词/必含词:通常是事件/机构/人物的唯一、明确的名称。例如,监测某市的舆情,核心词就是“XX市”。
- 关联词/拓展词:与核心词紧密相关、常被同时提及的词语。例如,监测某市的“营商环境”,关联词就可以包括“投资”、“招商”、“企业服务”、“审批”等。
- 排除词/过滤词:用于剔除那些包含核心词但与监测目标无关的“噪音”信息。例如,监测“苹果公司”时,就需要将“苹果+吃/树/减肥”等设为排除词,以过滤掉关于水果苹果的信息。
示例语法组合:((“XX大学” 或 “某大”) 与 (“学术不端” 或 “论文抄袭” 或 “师德”)) 非 (“电影” 或 “小说”)。这个组合旨在监测某大学的学术不端和师德问题,同时排除了同名影视文学作品的干扰。
- 信源范围:
该要素定义了“在哪里监测”。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限定监测的信息来源范围。
- 全网监测:覆盖系统所能采集的所有信源,包括新闻、社交媒体、论坛、视频等。
- 重点信源监测:只监测指定的、与本主题高度相关的部分核心媒体、重点网站或意见领袖账号。例如,监测金融舆情时,可将“财新”、“第一财经”等作为重点信源。
- 地域信源监测:只监测特定行政区域内的新闻媒体和本地化社群。
- 预警规则(Alert Rules):
该要素定义了“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通知我”。它是实现风险“秒级”发现的关键。
- 关键词预警:当监测到的信息,同时命中了“核心词”和预设的“高危负面词”(如“死亡”、“爆炸”、“贪污”、“维权”)时,立即触发预警。
- 声量突变预警:当该主题下的信息量,在短时间内(如1小时内)的增长率超过了设定的阈值(如500%)时,触发预警。
- 重点信源预警:当该主题被中央级媒体、或粉丝量超过千万的“大V”发布时,立即触发预警。
- 其他配置选项:
还包括情感倾向过滤(如“只看负面信息”)、去重级别设定、信息发布时间范围等,用以进一步提升监测的精准度。
二、 舆情监测主题的类型
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师通常会建立和维护一个包含多种类型主题的“主题库”。
- 常态化监测主题:用于对本单位、本地区、主要领导、核心业务等进行7x24小时不间断的日常监测,是舆情工作的“基本盘”。
- 专项/临时性监测主题:为应对一个具体的、突发的舆情事件而临时创建。例如,为“XX安全生产事故”建立的专项主题。该主题在事件结束后,即可暂停或归档。
- 竞品/对标监测主题:用于监测竞争对手或对标单位的舆情动态,旨在“知己知彼”。
- 行业/宏观监测主题:用于监测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政策法规变化和宏观社会心态,为战略决策提供背景信息。
三、 工作注意事项
监测主题绝非“一劳永逸”,而需要“动态优化”。网络语言在不断地演变,新的热词、新的“黑话”、新的平台层出不穷。舆情分析师必须定期(如每周或每月)对所有监测主题的“命中率”和“精准度”进行复盘,及时增补新的关联词、排除新的干扰词、添加新的重点信源。一个“活的”、与时俱进的“主题库”,才是一套真正有效的舆情监测体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