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集中报道了多起因游客在景区“危险拍照”而导致的伤亡事故。这些悲剧性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在以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为驱动的“网红打卡”文化下,一种将“追求极致出片”置于“生命安全”之上的危险倾向。对此,互联网平台作为此类内容的主要展示者、传播者和受益者,负有不可推卸的内容治理主体责任。同时,网信、文旅、公安等监管部门,也必须建立专项的舆情监测与监管机制,共同对这种“以生命为代价换取流量”的危险行为,进行有效的“劝阻”与“降温”。
一、 平台内容治理的具体路径与方法
对此类“危险打卡”内容的治理,平台不能仅靠事后的删帖,而应建立一套“事前提示、事中干预、事后惩戒”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 “事前”的风险提示与“劝退”机制:
平台应运用技术手段,建立“高危网红打卡点数据库”。当用户发布或搜索包含这些高危地标(如未开发野山、悬崖边缘)的内容时,系统应自动触发强提醒,在显著位置强制叠加“危险行为,请勿模仿”等警示标识,对用户的“打卡”冲动,进行前置性的“劝退”。
- “事中”的算法降权与流量抑制:
平台必须调整其推荐算法的价值观。对于识别出的、含有危险拍照行为的内容,即使其互动数据很高,也应进行人为的“降权”处理,坚决不让其登上热门推荐。要让发布者明确认识到,“以身试险”换不来“流量密码”,而是会受到平台的“流量惩罚”。
- “事后”的内容处置与账号惩戒:
对于情节严重或拒不整改的“危险打卡”内容和账号,必须进行下架删除、限流、暂停营利权限、甚至永久封禁等梯度处罚。并建立与线下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推动“线上”“线下”的协同治理。
二、 监管部门的舆情监测要点与工作路径
监管部门的职责,在于监督和引导平台有效履行主体责任,并在更宏观的层面,进行风险的发现与处置。
1. 监测重点:从“个案”到“模式”的识别
- 监测“高危点位”的形成与扩散:监测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主动发现那些正在被网络炒作、可能引发大规模模仿的“高危网红打卡点”。要布控“地名+野生/废弃/禁止进入+打卡/拍照/攻略”等关键词组合。一旦发现某个非开放的、危险的地点,在短期内出现了大量的“打卡”攻略和视频,就应立即将其作为重大风险信号。
- 监测“危险行为”的“模板化”传播:要监测是否存在一些具有固定模式的“危险挑战”或“拍照姿势”,正在网络上形成病毒式传播。例如,“悬崖秋千”、“无保护高空拍照”等。要识别出这些“危险模板”,并追踪其传播的源头MCN机构或发起人。
- 监测平台“治理水位”的变化:要对各大平台对此类内容的处置情况,进行常态化的“暗访”式监测。评估平台是否真正落实了“风险提示”、“算法降权”等要求。对于治理不力、问题突出的平台,要及时进行约谈、通报,并将其纳入日常考核。
2. 工作路径:从“线上发现”到“线下联动”的闭环
- 建立“舆情-线索-指令”的快速流转机制:网信部门在监测到具体的“高危网红打卡点”后,必须建立一个与文旅、公安、应急管理、林草、属地政府等部门高效联动的“线索移交”机制。要快速将“哪里危险”、“危险在何处”的精准信息,通报给具有线下管辖权的部门。
- 推动“线下”的物理干预与服务优化:线下管理部门在收到线索后,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设立警示牌、增加巡查人员、封堵危险路段、完善安全设施等。对于部分确有游览价值但缺乏安全保障的“野生景点”,可研究将其“收编”为正规景区、完善配套设施的可行性,实现“疏堵结合”。
- 加强“以案释法”的联合宣传:在发生典型负面案例(如本次新闻中的伤亡事故)后,监管部门应联合平台、主流媒体,进行广泛的“以案释法”宣传。要清晰地向公众揭示“危险打卡”行为的法律后果和生命代价,并公开平台和监管部门的治理决心,共同引导形成一种“安全第一、文明旅游”的健康、理性的网络分享氛围。
治理“网红打卡”乱象,是一场需要线上平台与线下监管部门紧密协同的“立体战”。只有将舆情监测作为“侦察兵”,将平台治理作为“主阵地”,将线下干预作为“杀手锏”,才能真正将风险化解于无形,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