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愤怒

媒介化愤怒(Mediated Anger),是指社会公众的愤怒情绪通过大众媒介,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被表达、放大、传播并汇聚成一种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集体性情感现象。它并非简单的个人愤怒情绪在线上的表达,而是一种在媒介逻辑和网络生态共同作用下被重塑和建构的社会情绪。

核心特征:

  • 情绪的传染性与放大化:在社交媒体算法(如点赞、转发、评论机制)的推动下,愤怒情绪比其他情绪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形成“情绪传染”。个体的愤怒能迅速感染他人,汇聚成群体性的强烈愤慨,其激烈程度往往超过线下。
  • 道德化与表演性:媒介化愤怒常常与道德审判紧密相连。网民通过表达愤怒来表明自己的道德立场、寻求群体认同,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这种愤怒往往指向被认为是“非正义”或“不道德”的行为或个人,占据道德制高点。
  • 去背景化与简化归因:复杂的社会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其背景和细节常常被忽略或简化,被包装成易于理解和传播的“善恶二元对立”故事。这使得公众的愤怒能够快速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靶子。
  • 非对称性与低风险性:网络的匿名性或弱身份联系,使得表达愤怒的个人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激烈的言辞进行批评和攻击,即所谓的“无责任愤怒”。
  • 诉求的惩罚性导向:媒介化愤怒往往不以寻求对话或解决问题为首要目的,而是强烈要求对被指责方进行快速、严厉的惩罚,容易导向“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等极端行为。

形成机制:

  1. 算法推荐:社交媒体平台为追求用户粘性和流量,其算法倾向于推送能激发强烈情绪的内容,愤怒便是其中之一,这在客观上加速了愤怒情绪的聚集。
  2. 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用户倾向于关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和信息,久而久之被包裹在“信息茧房”中。在“回音室”里,愤怒情绪被反复确认和加强,变得更加极端。
  3. 社会心态的投射: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不公感或无力感,可能通过网络寻求宣泄出口。特定事件成为一个导火索,点燃了积蓄已久的社会情绪。
  4. 意见领袖的动员:网络大V或意见领袖的登高一呼,能迅速为愤怒情绪设置议程、提供“弹药”,并动员其粉丝群体参与其中,形成规模效应。

对舆情管理工作的启示:

媒介化愤怒是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能成为推动社会正义、监督公权力的积极力量,也可能演变为非理性的网络暴力,撕裂社会共识。对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而言,在应对相关舆情时,不能简单地将媒介化愤怒等同于无理取闹。首先需要冷静分析愤怒情绪背后所反映的真实社会问题和公众的核心诉求;其次,应避免与愤怒的公众直接进行情绪对抗,而要通过及时、透明、真诚的沟通来疏导情绪;最后,要认识到这种线上情绪的放大效应,在决策时需将其与更广泛、更沉默的民意进行区分和综合研判,避免被声量巨大的网络情绪“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