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情工作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指将八项规定所要求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厉行勤俭节约等核心原则,全面、具体、深入地贯彻到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及应对处置的各项工作环节中。 其根本目的在于,确保舆情工作回归“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的本源,使其成为服务科学决策、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治理能力的务实、高效、清廉的工作,坚决防止其异化为脱离群众、虚以应付的表面文章。
一、改进作风,力戒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
中央八项规定首要强调的就是改进调查研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在舆情工作中,这要求我们:
- 报告求“实”戒“虚”,精简文件简报。 舆情报告必须内容翔实,直面问题,提出的分析和建议要有价值、能落地。坚决反对为报告而报告,杜绝内容空洞、套话连篇、报喜不报忧的“八股文”式报告。 按照八项规定中“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的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报告频次和篇幅,切实为基层减负。
- 调研求“深”戒“浮”,密切联系群众。 不能仅做“键盘侠”,单纯依赖线上数据。八项规定要求“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因此,舆情工作必须将线上监测与线下走访、实地调研相结合,深入基层一线,倾听当事人的真实声音,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群众的真实诉求,使分析研判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
- 流程求“效”戒“慢”,提高工作实效。 八项规定要求“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舆情工作同样要优化信息的报送和处置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特别是对于紧急、重大的突发舆情,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信息传递高效、决策响应及时,避免因流程繁琐、反应迟缓而错失应对良机。
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厉行勤俭节约。 在舆情工作中,这意味着:
- 资源使用讲求“效能”。 在采购舆情监测系统或委外技术服务时,必须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坚持性价比原则,杜绝贪大求洋、追求高端配置而造成财政资源浪费。采购过程需符合规定、公开透明,严防廉政风险。
- 应对活动力求“简朴”。组织新闻发布会、媒体沟通会等线下舆情应对活动时,要严格遵守八项规定中关于简化接待、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等要求,注重沟通实效,不搞华而不实的场面,不铺张浪费。
三、坚持人民立场,密切联系群众
八项规定的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舆情工作作为感知社会、体察民意的前哨,更应体现这一根本立场:
- 工作导向“为民”。 舆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推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要从海量信息中精准提炼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真问题,服务于相关部门解决问题,而不是将工作重心简单放在删帖、控评等“堵”的手段上。
- 分析研判“客观”。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全面地反映舆情态势。不能为了迎合上级或特定意图而主观筛选信息、扭曲网民原意或夸大正面声音,要确保决策层能够听到真实情况,做出科学判断。
- 工作态度“真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实际行动给全党改进作风作好表率。 舆情工作者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对待网民的每一条意见、建议和批评。对于群众的合理诉求和善意批评,要真心接纳、积极回应;对于不实信息,要以事实为依据及时澄清,以真诚的态度争取理解和信任。
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新时代提升舆情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要求。这能使舆情工作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改进工作的镜子、科学决策的“听诊器”,从而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