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的语境中,新闻与舆论是两个紧密关联却又有着本质区别的核心概念。准确理解二者的共生关系与根本差异,是有效开展舆情工作、提升媒介素养、优化公共沟通的前提。
新闻与舆论在信息传播的链条中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
一方面,新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和“议程设置者”。新闻媒体通过对事实的选择、报道和呈现,为公众提供了讨论的素材和框架。一个事件只有先成为新闻,才有可能转化为公众舆论的焦点。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看什么”以及“如何看”,从而引导了舆论的生成和走向。
另一方面,舆论反作用于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反作用力尤为凸显。社会舆论的热点往往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公众的关注度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选题和热度。同时,新闻报道发布后,公众在评论区的反馈、质疑或补充,也会影响媒体的后续跟进报道,甚至推动新闻事实的进一步澄清和挖掘。
尽管联系紧密,但新闻与舆论在核心属性上存在根本区别,混淆二者是舆情研判中常见的误区。
深刻理解新闻与舆论的区别与联系,对政府部门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不能将舆论等同于事实。在面对汹涌的负面舆论时,应保持冷静,首先要做的不是反驳观点,而是核查事实。要区分公众的情绪宣泄与事实本身,避免被非理性的舆论“带节奏”。
其次,要实行“分类管理”。对于新闻,工作重点在于建立顺畅、透明的沟通渠道,主动、及时地向媒体提供权威、准确的信息,做好媒体服务。对于舆论,工作重点则在于倾听、研判、互动和引导,理解舆论背后的社会情绪和真实诉求,以真诚的态度进行沟通,以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来疏导舆论。
最后,要善于用新闻来塑造舆论环境。要尊重舆论,但不能被动地尾随舆论。政府应主动作为,通过与权威主流媒体合作,及时发布准确、全面的新闻信息,以高质量的新闻供给,来为形成理性、健康、积极的社会舆论提供坚实的事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