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辐射尘’效应”是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指出,每当一种新的媒介技术被社会广泛使用时,它本身就会对整个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模式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根本性的,却常常不被人们直接注意到。
麦克卢汉认为,我们应该将注意力从媒介承载的具体“内容”上移开。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媒介即讯息”。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一个社会所使用的主要媒介工具(是书籍、是电视、还是互联网),其自身的技术特性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远比它所传播的具体信息内容(如新闻报道、电视剧剧情)要重要得多。
媒介的内容会吸引我们的即时注意,但真正长期、持续地改变我们的,是媒介本身的形式。媒介如何组织信息、我们如何通过它与世界互动,这才是变革的关键。
该理论为理解和应对当前的公共传播环境提供了基础性的视角。
首先,应超越具体内容,审视媒介平台本身。在分析舆情时,不仅要分析事件内容,更要分析传播该事件的平台特性。例如,某个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是否加剧了观点的极化?其传播机制是否有利于情绪化内容的扩散?这些是需要关注的深层问题。
其次,需要研究和理解平台的运行规则。在数字时代,媒介的特性具体体现为各个平台的运行规则,包括其算法、商业模式和社区规范等。这些规则直接影响着平台上的信息生态。因此,网络治理不仅是内容治理,也应包括对平台运行机制的引导和规范。
最后,应预见技术可能带来的长远社会影响。政府部门需要认识到,任何一项新信息技术的普及,都可能带来超出技术本身的社会结构性变化。需要对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如对就业、社会交往、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作用,进行持续的观察、研究和政策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