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辐射尘”效应

“媒介的‘辐射尘’效应”是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指出,每当一种新的媒介技术被社会广泛使用时,它本身就会对整个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模式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根本性的,却常常不被人们直接注意到。

理论的核心观点

麦克卢汉认为,我们应该将注意力从媒介承载的具体“内容”上移开。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媒介即讯息”。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一个社会所使用的主要媒介工具(是书籍、是电视、还是互联网),其自身的技术特性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远比它所传播的具体信息内容(如新闻报道、电视剧剧情)要重要得多。

媒介的内容会吸引我们的即时注意,但真正长期、持续地改变我们的,是媒介本身的形式。媒介如何组织信息、我们如何通过它与世界互动,这才是变革的关键。

“辐射尘”效应的具体表现

  • 对人类感知习惯的改变:不同的媒介会侧重于调动人不同的感官。例如,以文字为主的印刷媒介,长期使用会训练人们进行线性、抽象和逻辑化的思考。而以图像和声音为核心的电子媒介,则倾向于塑造一种多感官、即时性和整体性的感知方式。这种从一种感知习惯到另一种的转变,是根本性的。
  • 对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塑:媒介技术的变革会直接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例如,印刷技术促进了统一语言的形成和知识的普及,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广播和电视等大众媒介则能够将大规模、分散的民众整合到统一的信息流中,塑造了大众社会。而互联网技术则重构了人际交往和经济活动的方式。
  • 影响的普遍性与隐蔽性:这些影响作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但人们往往身处其中而意识不到。一个时代的主要媒介会构建起一个看似自然的环境,塑造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思维定势。这种不易被察觉的、 pervasive 的影响,就是该理论所指的“效应”。

对公共治理工作的启示

该理论为理解和应对当前的公共传播环境提供了基础性的视角。

首先,应超越具体内容,审视媒介平台本身。在分析舆情时,不仅要分析事件内容,更要分析传播该事件的平台特性。例如,某个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是否加剧了观点的极化?其传播机制是否有利于情绪化内容的扩散?这些是需要关注的深层问题。

其次,需要研究和理解平台的运行规则。在数字时代,媒介的特性具体体现为各个平台的运行规则,包括其算法、商业模式和社区规范等。这些规则直接影响着平台上的信息生态。因此,网络治理不仅是内容治理,也应包括对平台运行机制的引导和规范。

最后,应预见技术可能带来的长远社会影响。政府部门需要认识到,任何一项新信息技术的普及,都可能带来超出技术本身的社会结构性变化。需要对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如对就业、社会交往、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作用,进行持续的观察、研究和政策准备。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