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算法(Immersive Algorithm),是当前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主流推荐系统所采用的一种核心技术范式。它并非指某一种具体的算法,而是指一种以最大化用户“沉浸感”(Immersion)和“在线时长”(Time on App)为首要目标,通过整合产品设计、交互机制和推荐逻辑,从而实现对用户注意力进行持续性、高强度“锁定”的算法系统。
其设计的根本哲学,已从传统图文时代的“帮你找到信息”,转变为“让你留在信息里”。
沉浸式算法的巨大威力,来源于其产品设计与技术算法的无缝结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这是实现“沉浸感”的物理基础。全屏设计最大限度地排除了手机屏幕上其他元素的干扰,让用户的视觉焦点完全集中于当前内容。竖屏模式则完美契合了手机的单手握持习惯,降低了操作成本。而“下滑即切换”的自动连续播放机制,则消除了传统信息流中“选择下一个看什么”的决策过程,让用户能够在一个无中断、无阻力的“心流”状态中,持续不断地消费内容。
传统的推荐算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户的“显性反馈”,如点赞、评论、分享、收藏等。而沉浸式算法,则更进一步,将用户的“隐性反馈”,即那些无意识的行为数据,作为更核心的判断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
通过对这些“身体语言”的精准捕捉,算法能够比用户自己更了解其“潜意识偏好”,从而实现更精准、更具“黏性”的内容投喂。
沉浸式算法所推荐的内容,往往具有鲜明的“多巴胺”特征。即内容简短(通常在15秒至1分钟内)、节奏快、情绪价值高(或搞笑、或治愈、或愤怒、或猎奇)、配乐富有感染力。这种设计,旨在通过持续不断地、高频率地给予用户即时的、小剂量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回报,使其大脑的奖励中枢持续兴奋,从而产生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生理性依赖。
沉浸式算法的普及,对网络舆论生态的结构和逻辑,带来了根本性的重塑。
首先,它极大地加速了“情绪化”内容的传播,而抑制了“理性化”内容。
在以“完播率”为核心的考核标准下,那些能够在前3秒就抓住用户眼球、在15秒内完成情绪调动和信息传递的内容,最容易在算法竞赛中胜出。而那些需要铺垫、需要上下文、需要用户进行深度思考的理性、复杂内容,则因其天然的“慢热”属性,而很难获得算法的推荐。这导致了整个舆论场日益“短、平、快”化和情绪化。
其次,它构建了最坚固、最难挣脱的“信息茧房”。
由于算法能够精准捕捉用户的“潜意识偏好”,它所构建的“信息茧房”不仅是观点的,更是“情绪”的和“审美的”。用户被持续不断地包裹在自己最舒适、最熟悉的内容风格和情感氛围中,彻底丧失了接触异质性信息的机会和意愿,从而加剧了观点的极化和社会的隔阂。
最后,它使得“议题设置”变得更为隐蔽和高效。
平台方或外部力量,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一批符合“沉浸式算法”偏好的、带有特定议程的短视频内容,进行小范围的精准投放。一旦这些内容在初始用户群中获得了较高的“完播率”和互动数据,算法就会自动地、指数级地将其推送给更广泛的人群,从而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将一个原本边缘的议题,炒作成全网热点。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议题设置能力,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沉浸式算法带来的挑战,舆情工作必须进行思维和模式的全面升级。
舆论工作必须掌握“短视频语法”。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不能再将短视频平台,仅仅作为发布传统图文或长视频的“新瓶”。必须深入研究沉浸式算法的内在逻辑,学习和运用“黄金3秒”、“强情绪价值”、“快节奏剪辑”等“网感”语法,将严肃的政策解读和主流价值观,包装成能够在这种生态中“存活”并“胜出”的优质内容。
在平台治理上,要推动算法的“价值对齐”。监管部门应督促平台,在其推荐算法中,引入除“用户时长”之外的、更多的“社会价值”指标。例如,对高质量的知识科普内容、展现社会光明面的正能量内容、以及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理性内容,进行人为的加权和流量扶持,从而对纯粹的“多巴胺算法”进行价值校准。
在公众教育上,要倡导“算法自觉”与“数字健康”。要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沉浸式算法的工作原理及其对个人认知和心理的潜在影响,倡导有意识的、节制的“数字消费”,鼓励用户主动跳出舒适区,拓展信息摄入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