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情工作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以及厉行勤俭节约等核心要求,全面融入到舆情监测、研判、应对和引导的全过程。这不仅是对舆情工作者的作风要求,更是提升舆情工作实效性、巩固党和政府公信力的根本途径。
中央八项规定的核心内容是: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其精神实质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一、改进调查研究,确保舆情信息察实情、接地气
- 反对“走过场”式监测:舆情监测不能只停留在对网络信息的表面抓取和简单汇总。要深入分析数据背后反映的真实民意、社会心态和普遍诉求,多到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了解真实情况。
- 重视一手信息与线下调研:不能完全依赖线上数据。对于重大敏感舆情,应鼓励和组织实地调研,与当事人、相关群体、基层干部等多方座谈交流,获取真实、鲜活的一手材料,避免闭门造车和决策失误。
- 力戒“过度留痕”:舆情报告和信息报送应重实效、重内容,坚决反对为留痕而留痕的形式主义做法。 避免在工作中层层加码,增加基层不必要的负担。
二、精简会议简报,提升舆情工作效率与实效
- 改进会风文风:涉及舆情工作的会议和文件,要聚焦问题、突出重点,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 舆情报告和分析研判应直奔主题,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力戒空话、套话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长篇大论。
- 突出实质内容:没有实质性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舆情日报、周报、月报等应各有侧重,避免重复、无效的信息堆砌,确保每一份报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参考意义。
三、改进新闻报道,增强舆情引导的公信力与亲和力
- 遵循新闻规律:在舆情应对和信息发布中,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如何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和时长。 [3] 避免官样文章,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
- 贴近群众生活:新闻报道和舆情引导内容要多反映群众关心的实质性内容,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和丰富实践。在回应关切时,要将心比心,用真诚沟通代替生硬说教,提升引导效果。
四、厉行勤俭节约,严守舆情工作纪律与规矩
- 杜绝铺张浪费:在舆情工作中,无论是组织调研、召开会议,还是采购舆情服务和技术设备,都必须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厉行勤俭节约,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奢侈浪费。
- 强化廉洁自律:舆情工作者,特别是掌握一定信息发布权的人员,必须严守廉洁从政规定,防止利用舆情资源谋取私利。
总之,在舆情工作中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是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察民情、汇民智、解民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次监测、每一次研判、每一次应对,切实提升舆情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