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为精准服务就业促进工作大局,舆情监测与研判必须聚焦于具体的、可操作的风险点与信号源,将宏观的就业形势感知,落实到对微观舆情事件的精准捕捉与深度分析上。
为实现对就业舆情的全景扫描,监测工作需围绕以下具体要点展开,并将其作为发现风险的信号源:
第一,要紧盯重点群体的“求助帖”与“吐槽帖”。监测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布控并持续追踪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在社交媒体、论坛、求助平台发布的具体困难。要重点监测“应届生海投无回复”、“35岁被裁员”、“农民工欠薪”、“找不到工作的焦虑”等关键词组合的舆情。这些第一人称的叙述,是感知就业压力最直接、最真实的信号,需对其中反映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第二,要巡查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困境”言论。监测需下沉至各类企业家、商户社群及行业论坛,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主关于“订单下滑”、“成本上涨”、“融资困难”、“招工难”以及“政策补贴申请繁琐”等内容的讨论。这些来自市场末梢的“呻吟”,是判断就业吸纳能力变化的最重要先行指标。
第三,要搜集招聘平台的“虚假信息”与“新型陷阱”。监测工作需主动进入各大招聘网站、APP及兼职社群,通过关键词布控,搜集关于“假招聘、真收费”、“付费内推”、“刷单兼职骗局”、“高薪诱骗境外务工”等违法违-规线索。对这些“就业陷阱”的及时发现和预警,是保护求职者权益的具体体现。
第四,要关注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诉求”。需重点监测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群体,对其平台运营商在“抽成比例”、“罚款规则”、“社保缺失”、“劳动强度”等方面的不满与抗议。这些新业态的劳资矛盾,是当前就业领域一个全新的、复杂的舆情高发区。
在获取监测信息后,研判工作不能停留在信息汇总,而应通过以下具体视角进行深度分析:
首先,要研判“情绪烈度”与“传播范围”。对于监测到的负面信息,要立即评估其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数据,判断其是否已形成“热帖”或“热搜”,是否已从个人抱怨演变为群体性焦虑。要分析其传播是否已“破圈”,即从特定群体(如大学生圈)扩散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层面。
其次,要研判“问题性质”与“归因方向”。要对舆情反映的问题进行精准定性。是属于求职者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特定行业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还是地方“稳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同时,要分析舆论的归因方向,是将矛头指向市场环境、企业责任,还是政府监管。
再者,要研判“政策关联度”与“优化建议”。要将监测到的舆情,与当前正在执行的就业促进政策进行关联分析。研判公众的讨论中,是否反映出某项政策存在“盲区”、“堵点”或“不接地气”之处。要善于从海量的“吐槽”中,提炼出具有建设性的、可操作的政策优化建议。
最后,要研判“风险传导性”与“次生舆情”。要评估当前的就业舆情,是否存在向其他领域传导的风险。例如,大规模的失业讨论,是否已开始引发对房地产市场、社会消费、乃至社会治安的担忧。对这种次生舆情风险的前瞻性预判,是为党委政府守好安全底线的重要体现。
总之,就业促进工作中的舆情监测与研判,必须坚持“从微观处着手,从实效处着力”。通过对具体风险点的精准捕捉和深度分析,为政策的精准滴灌和社会的有效沟通,提供最扎实的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