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地处城市治理“第一线”,直接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是矛盾易发、舆情高发的重点领域。做好相关舆情的监测与研判,其根本目的,是要将其作为一面镜子,一个改进工作的“传感器”,通过精准感知社情民意,发现工作中的堵点与痛点,从而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为实现对城市管理执法舆情的全景扫描,监测工作需围绕以下具体风险点展开,并将其作为发现问题、优化服务的信号源:
第一,要紧盯“街头小贩”的生存状态与执法冲突。监测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布控并持续追踪涉及流动摊贩的舆情。要重点监测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中,展现城管与小贩发生激烈冲突的视频或图文,特别是包含“暴力执法”、“抢夺物品”、“跪地求情”等关键词的内容。同时,也要主动发现那些反映“温情执法”、“柔性管理”的正面案例,以及公众关于“疏堵结合”、“开放地摊经济”的建设性讨论。
第二,要巡查“沿街商户”的经营诉求与合规难题。监测需下沉至各类本地商户社群、论坛及问政平台,重点关注沿街商户关于“跨门经营”管理、广告牌匾规范、门前“三包”责任等方面的抱怨与纠纷。这些信息直接反映了执法标准是否“一刀切”、是否存在沟通障碍,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参考。
第三,要关注“市容环境”中的新型矛盾点。随着城市发展,新的舆情风险点不断涌现。监测工作需主动覆盖对“共享单车乱停放”、“广场舞噪音扰民”、“流浪犬只管理”、“建筑垃圾清运”等新型城市管理难题的讨论。这些舆情反映了市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向往,是城市治理升级的方向。
第四,要搜集“违章建筑”拆除过程中的程序正义问题。对于涉及拆除“违章建筑”的行动,要进行专项监测。重点关注是否存在“野蛮施工”、“强拆”的视频爆料,以及当事人关于“认定标准不一”、“沟通渠道不畅”、“缺乏人性化安置”等程序性问题的申诉。确保执法过程的公平、公开,是防范重大舆情的核心。
在获取监测信息后,研判工作不能停留在信息汇总,而应通过以下具体视角进行深度分析,为改进工作提供支撑:
首先,研判的首要任务是快速核查事实真相。面对图文、特别是视频爆料,必须第一时间通过内部渠道,与一线执法队伍进行信息核对。要清晰地判断:网传内容是否完整、有无恶意剪辑?执法过程是否存在不当之处?是否存在特殊的前因后果?事实的精准还原,是后续一切工作的基础。
其次,要深入剖析舆论背后的核心诉求。研判不能只看表面的“对与错”,更要分析公众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对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的不满?是对困难群众生存不易的同情?还是对城市脏乱差的厌恶?精准把握核心诉求,才能找到与公众沟通的“最大公约数”,并从源头上优化工作方法。
再者,要评估执法行为的“情、理、法”平衡点。在研判中,要从“法”的刚性(执法是否于法有据)、“理”的合理性(执法手段是否与目的相适应)、“情”的人性化(是否考虑了当事人的实际困难)三个维度,对一线执法行为进行综合评估。这种评估,有助于发现队伍建设和执法规范中存在的短板。
最后,要从舆情中提炼“优化治理”的建议。一份优秀的研判报告,其最终落脚点应是“如何改进”。要善于从反复出现的同类舆情中,总结出规律性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建议。例如,建议在特定区域设立“潮汐摊位”、优化广告牌匾的审批流程、加强执法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等。这才是将舆情监测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根本体现。
总之,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中的舆情,是城市治理的一面“多棱镜”。只有正视它、研究它、善用它,将其作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服务人民的宝贵资源,才能在执法者、管理者和市民之间,建立起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共同建设更加美好、更有温度的城市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