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联动机制

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联动机制,是指党政机关为实现对网络社情民意的“及时发现、精准理解、科学决策、有效回应”,而建立的一套跨部门、跨层级、全流程的协同工作体系。它旨在打破部门壁垒,将舆情的“监测、分析、处置”三个核心环节,从过去相互割裂的“单点作战”,整合为一个高效运转、信息共享、责任共担的“一体化作战”闭环。构建并完善这一机制,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一、 核心构成与工作流程

一个健全的联动机制,通常由一个核心的舆情工作办公室,以及分布在各部门的联络员的组织架构,和“收集-研判-回应”的标准化工作流程构成。

(一)收集环节:“多源归集、统一入口”

目标:确保对社情民意的“全覆盖、无遗漏”。

工作机制:

  • 技术归集为主:由牵头的舆情工作部门(通常是党委宣传部、网信办或政府办公室),运用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对全网信息进行7x24小时的自动化采集,这是信息的主要来源。
  • 人工报送为辅:建立一个由各职能部门(如信访、公安、住建、卫健、12345热线等)的舆情联络员组成的信息报送网络。要求各联络员,将其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业务系统、线下接触等渠道,发现的具有潜在舆情风险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主动地向舆情工作办公室进行报送。

通过“技术+人工”的结合,所有舆情线索都被汇集到一个“统一的入口”,为后续的集中研判奠定了基础。

(二)研判环节:“集中会商、精准定责”

目标:确保对舆情事件的“看得懂、判得准”。

工作机制:

  • 舆情部门初步研判:舆情工作办公室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的筛选、核查、分析,判断其风险等级,并撰写初步的研判报告。
  • 建立“专题舆情会商”制度:对于重大、复杂的舆情事件,必须立即启动“会商”机制。由舆情工作部门牵头,召集与事件相关的所有职能部门(如涉及烂尾楼,则需住建、规自、金融监管、属地街道等部门)的负责人或联络员,共同参加。
  • 会商的核心任务:一是在于“信息共享”,让所有部门都在第一时间,掌握关于事件最全面的线上舆情和线下实情;二是在于“精准定责”,依据“三定”方案,清晰地界定出在该事件中,哪个部门是“主办单位”,哪些部门是“协办单位”。

通过“集中会商”,避免了过去部门间“信息不通、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弊病。

(三)回应环节:“协同作战、闭环管理”

目标:确保对公众关切的“回应好、解决好”。

工作机制:

  • “一口对外、分工协作”:在会商定责的基础上,通常由“主办单位”牵头,负责调查核实事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草拟回应口径。宣传或网信部门则负责对回应口径的“舆情风险”进行评估和“把关”,并协调媒体资源,选择最佳的发布时机和渠道,进行“一口对外”的权威发布。协办单位则需积极配合,提供相关材料和支持。
  • 建立“转办-督办-反馈”的闭环:对于舆情中反映的、需要线下解决的具体民生问题,应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转办-督办-反馈”流程。由舆情工作部门,将线索“派单”给对应的职能部门,并对其办理时限和办理质量,进行跟踪“督办”。职能部门在问题解决后,需将办理结果,反馈给舆情工作部门,再由其通过适当方式,向最初反映问题的网民进行“点对点”的回应。

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闭环管理,确保了“网上有呼声,网下有回音”,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路径。

二、 机制的价值与意义

建立健全“收集、研判和回应联动机制”,其价值是系统性的。

在平时,它是一个“民意传感器”和“风险预警器”,能够帮助政府及时发现社会治理中的短板和盲区,推动“未诉先办”,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重大舆情危机中,它是一个高效运转的“应急指挥中枢”,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全政府的力量,形成“攥指成拳”的合力,快速、专业、有效地应对危机,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总之,这一机制的建设,是推动政府治理从“部门分割”走向“整体协同”、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治理”的深刻变革,是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