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培训下基层,是各级党政部门、行业系统为提升基层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推动政策落地、服务基层发展而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媒体时代,这一常规性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舆情风险与传播机遇。因此,在“送培训下基层”的全过程中,必须同步嵌入舆情工作思维,做到“未雨绸缪、精心策划、有效传播”,确保培训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并借此机会树立和展示良好形象。
舆情工作必须在培训策划阶段就提前介入,其核心是风险的“前置排查”和议程的“主动设置”。
要对培训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视,预判可能引发负面舆论的风险点。例如:培训对象的选取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存在“摊派”或“强制”现象?培训的课程设置是否脱离基层实际,搞“花架子”?培训的食宿、交通安排是否存在铺张浪费、超标接待的嫌疑?讲师的背景和言论是否存在争议?提前识别这些风险点,并从源头上加以规范,是预防负面舆情的基础。
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要明确此次培训希望向外界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什么。是展现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是解读某项惠民政策?还是推广某项先进工作经验?要提前策划好宣传的“题眼”和“亮点”,并准备好相应的宣传素材(如新闻通稿、短视频脚本、学员采访提纲等),做到有备而来。
培训过程是信息和素材最富集的阶段,舆情工作应转入“动态监测”和“同步挖掘”模式。
要关注了解参训学员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关于培训的即时反馈。是“点赞”课程内容接地气、干货满满?还是“吐槽”讲师照本宣科、内容空洞?这些“第一手”的反馈,是检验培训效果最真实的“晴雨表”,也是调整后续课程、改进组织工作的依据。对于负面反馈,要及时了解情况并予以说明或改进。
舆情工作者或随行宣传人员,不能只坐在会场后排。要深入到课堂互动、分组讨论、现场教学等环节中,用镜头和笔触,捕捉那些生动的、有故事性的、有情感温度的瞬间。例如,学员与专家热烈讨论的场面、基层干部在案例教学中流露的真情实感、培训内容帮助学员解决实际工作难题的具体案例等。这些鲜活的素材,是后续进行深度报道和立体传播的基础。
培训的结束,是宣传工作的开始。要通过系统性的传播,将培训的“点状”成果,转化为有影响力的“面状”效应。
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渠道进行传播。首先,通过官方媒体发布权威的、总结性的新闻通稿,介绍培训的整体情况和主要成果。其次,可以与地方主流媒体合作,推出深度报道或系列报道,讲述培训中的典型人物和生动故事。最后,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培训中的精彩瞬间短视频、学员心得“一句话”海报、Vlog等,进行更具网感、更易传播的二次创作。
要鼓励和引导参训学员,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感悟和培训资料,分享到自己的工作群或朋友圈。学员的“现身说法”,比官方的宣传更具人际说服力。可以组织“优秀学员心得”评选等活动,激励学员成为政策和知识的“二传手”,实现传播效果的裂变。
要对整个培训的传播效果进行复盘,分析哪些内容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和好评,哪些环节存在不足。同时,要对培训中收集到的基层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汇总,并反馈给相关业务部门,作为改进工作、优化政策的参考,形成“培训-反馈-改进”的良性工作闭环。
总之,将舆情工作思维融入“送培训下基层”的全过程,能够使其不再是一次简单的业务活动,而是一次集能力提升、政策宣传、形象展示、民意沟通于一体的综合性、高价值的公共沟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