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百科
首页
|
/
舆情知识
舆情定义
舆情形成
舆情分类
舆情理论
|
/
舆情技术
情感分析
监测技术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
/
舆情应用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
舆情研判
舆情报告
舆情工作
|
/
舆情政策
法律法规
规范文件
专项行动
最新词条
教育政策性舆情
教育政策性舆情,是指围绕一项教育领域公共政策的酝酿、出台、执行、调整等全过程,所引发的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教师等核心利益相关方的集中关注、讨论、评价与情绪反应的总和。
教育舆情
舆情工作
舆情研判
舆情回应中应注意的“传播隔阂”问题
舆情回应中的“传播隔阂”,是指在政府部门或涉事单位进行舆情回应时,其发布的内容与目标公众的认知习惯、信息需求、情感状态和价值观念之间,存在差距,从而导致回应信息理解和认同的传播失效现象。
舆情研判
“可辨识受害者效应”与舆情工作
“可辨识受害者效应”(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是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它指的是,当一个受害者是具体的、可辨识的个体时(有姓名、有面孔、有故事),人们会表现出远比面对一个匿名的、由统计数字所代表的受害群体时,更为强烈的同情心和更积极的援助意愿。
舆情相关理论
“宜家效应”与舆情工作
“宜家效应”(IKEA Effect),是一个源于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消费者对于那些由自己亲手参与组装或制作的物品,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过高的价值评估和情感偏爱。在舆情工作中,这一效应深刻地揭示了“参与感”在塑造公众态度、建立情感连接、化解对立情绪中的巨大价值。
舆情相关理论
舆情研判
常见涉税舆情风险点
涉税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媒体及各类网络主体,围绕国家税收政策、税法执行、纳税服务以及税务机关和人员的履职行为等,所产生的各类意见、评价、情绪和讨论的总和。
舆情工作
舆情研判
舆情回应与“知识的诅咒”效应
“知识的诅咒”指的是,当一个人(通常是专家或内部人士)掌握了某种知识后,他便很难想象出不具备这种知识的人(即“小白”或外部公众)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舆情回应工作中可能会构建起了一道由“信息差”和“认知差”所导致的无形沟通壁垒。
形成与发展
“不明确性效应”与舆情工作
不明确性效应(Ambiguity Effect),是行为决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当人们在需要在不同的选项之间做出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个信息更完整、结果更确定的选项,而回避那个信息缺失、结果充满不确定性的选项——即使那个不确定的选项可能带来更高的潜在回报。
舆情相关理论
舆情研判
舆情研判技巧之“损失规避”心理在研判舆情事件发展中的应用
“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摩司·特沃斯基提出。它指的是,在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人们对“损失”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如痛苦、厌恶)的强度,远大于“收益”所带来的正面情绪(如快乐、满足)。
定性研究方法
舆情研判
涉医舆情监测之监测“号贩子”与挂号难问题
监测“号贩子”与挂号难问题,是医疗卫生领域舆情监测工作中的一项长期、重点、且具有高度敏感性的专项任务。它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网络信息监测与分析,及时发现和掌握社会公众对于“挂号难”问题的集中反映,以及“号贩子”线上线下活动的最新动向与线索,为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的协同治理、精准打击和政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
舆情监测
公共安全舆情
“同情衰减”效应在舆论中的体现
“同情衰减”,是一个源于心理学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的同情心和共情能力,会随着受害者数量的增加而呈现出非线性的、递减的趋势。我们对于一个具体个体的苦难,往往能报以最强烈的同情;而对于一个庞大的、由统计数字所代表的受难群体,我们的情感反应强度反而会不成比例地减弱,甚至变得麻木。
舆情相关理论
舆情研判时的认知偏差
舆情研判和认知偏差,探讨的是在舆情分析与判断的过程中,研判人员的思维如何受到一系列系统性的、非理性的心理倾向(即“认知偏差”)的影响,从而导致对舆情态势的评估出现失准、对民意的理解产生偏差、并最终做出不当应对决策的现象。
舆情研判
“确认偏误”对舆论工作的影响
确认偏误,又称证实性偏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下意识地、非理性地倾向于寻找、解读、偏爱和回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既有信念或假设的信息,而同时忽视、轻视或曲解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抵触的证据。
舆情相关理论
基础词条
舆情定义
2024-12-29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通过各种信息传播途径表达的,公众(群体)对特定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公众人物,尤其是具有争议性、冲突性、广泛影响性的公共事物,所持有的意见、情绪、情感、态度、诉求、意志等的总和,以及它们变化与互动的趋势。对这一定义的解释:公众(群体): 舆情的主体是公众,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共同话题的社会群体,而非个体。特定对象: 舆情总是针对特定的对...
定义与内涵
舆情要素
2024-12-29
舆情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共同决定了舆情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一般来说,舆情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1. 舆情主体 (Subject)定义: 舆情主体是指表达意见、态度、情感的公众群体,而非单个个体。它是舆情的发出者和承载者。特点:群体性: 舆情主体是由具有共同利益、共同话题或共同情感连接的社会群体组成。多样性: 舆情主体可以是不同年龄、性别...
定义与内涵
舆情与民意的区别与联系
2024-12-30
舆情和民意都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舆情更侧重于描述社会舆论的客观状态和变化趋势,而民意更侧重于表达民众的集体意志和政治诉求。舆情是民意的重要反映,民意是舆情的重要来源,两者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决策。
定义与内涵
负面舆情
2025-04-15
定义: 负面舆情是指公众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等主体所表达的带有否定、批评、不满、质疑等负面情绪和态度的意见和看法。这些意见和看法通常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包括网络媒体、社交平台、传统媒体以及口头传播等。分类依据: 负面舆情是舆情情感倾向分类下的一个重要类别,该分类方法主要根据公众表达的情感色彩和态度来划分舆情类型。与之相对的类别包括正面舆情和中性舆情。特征:负面情绪主导: 负面舆情的核心...
定义与内涵
社交媒体舆情
2025-04-16
定义: 社交媒体舆情是指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知乎、豆瓣等)传播和发酵的,与特定事件、人物、组织或议题相关的公众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分类依据: 社交媒体舆情是按照舆情传播渠道进行分类的一种重要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强调舆情信息传播和互动的主要平台是社交媒体。特征:传播速度快: 社交媒体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参与门槛低: 几乎所有网民都可以通...
定义与内涵
舆情热度
2025-05-30
舆情热度,也称舆情关注度或舆情指数,是衡量特定议题、事件或人物在一定时间段内受到社会公众关注和讨论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它是舆情监测和分析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能够直观反映某一舆情在网络空间和社会层面上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受关注的激烈程度。
定义与内涵
定量研究方法
舆情百科知识库-全面覆盖舆情领域知识,从基础概念、原理到前沿策略,助您构建系统知识体系
舆情基础概念
定义与内涵
形成与发展
类型与分类
舆情相关理论
舆情技术
情感分析
监测技术
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舆情应用实践
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
舆情研判
舆情报告
舆情知识
舆情工作
舆情相关政策
涉舆情法律法规
涉舆情规范文件
涉舆情专项行动
行业舆情
教育舆情
卫生舆情
应急舆情
公共安全舆情
市场监督舆情
意识形态舆情
宣传舆情
电话咨询:020-000000
QQ咨询:258506508
微信客服
扫码咨询